编者按:
在队伍教育整顿工作中,高新法院高度重视、迅速部署、强化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统筹推进为民办实事与队伍教育整顿工作,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切实把教育整顿工作成效转化为司法为民成果,增强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走深走实,高新区法院开动脑筋、创新思路,顺应公众需求,充分发挥法官群体职业法律工作者的优势,依托新媒体平台,创新“法官微课堂”举措,举案说法、以案释法,规范人们行为,引导群众依法开展各类活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开启便民普法新模式,让教育整顿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今天是第十七期,主讲人是高新法院分党组成员、副院长单一琦,她讲授的题目:抵押财产转让规则——对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的解读。

抵押财产转让规则
——对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的解读
《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
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及时通知抵押权人。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转让可能损害抵押权的,可以请求抵押人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本条是关于抵押期间转让抵押财产的规定。
一、关于条文沿革
抵押人能否转让抵押财产,相关立法及司法解释不断处于变化之中,要准确理解本条,必须全面了解本条的沿革。
《民法通则》对抵押财产的转让未作规定,最早对此作出规定的是《民法通则意见》第115条第1款规定:“抵押物如由抵押人自己占有并负责保管,在抵押期间,非经债权人同意,抵押人将同一抵押物转让他人,或者就抵押物价值已设置抵押部分再作抵押的,其行为无效”。
《担保法》第49条分三款对抵押财产的转让进行了规定。其中第1款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转让已办理登记的抵押物的,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经抵押的情况;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转让行为无效。”第2款规定:“转让抵押物的价款明显低于其价值的,抵押权人可以要求抵押人提供相应的担保;抵押人不提供的,不得转让抵押物。”第3款规定:“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所得的价款,应当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与抵押权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但如何理解《担保法》第49条规定的制度,存在很大争议。
为此,《担保法司法解释》第67条分两款进行了解释:“抵押权存续期间,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如果抵押物已经登记的,抵押人仍可以行使抵押权;取得抵押物所有权的受让人,可以代替债务人清偿其全部债务,使抵押权消灭。受让人清偿债务后可以向抵押人追偿。”“如果抵押物未经登记的,抵押权不得对抗受让人,因此给抵押权人造成损失的,由抵押人承担赔偿责任。”该条区分已登记的抵押权和未登记的抵押权,规定已登记的抵押权具有追及效力,同时规定已经取得抵押物所有权的受让人享有涤除权。
此后,《物权法》第191条规定:“抵押期间,抵押人经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抵押期间,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受让人代为清偿债务消灭抵押权的除外。”该条并未完全沿袭《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又回到了《民法通则意见》的规定,如规定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应经抵押权人“同意”,而非《担保法》规定的“通知”抵押权人或者“告知”受让人的制度。该条同时也吸收了《担保法》第49条第3款确立的提前清偿或者提存制度。该条仅规定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应经抵押权人“同意”,抵押人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转让抵押财产,但对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效果均未予规定,导致实践中对未经同意的合同的效力是有效、无效还是效力待定,以及抵押人同意是否产生抵押权消灭的后果等问题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二、本条释义
《民法典》并未继续沿袭此前不承认抵押权具有追及力,因而均对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进行限制的做法,而是在承认抵押权具有追及力的基础上,认可抵押人有权转让抵押财产。
根据本条规定,抵押人对其所有的抵押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而不需要经过其他人的同意。如果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在设立抵押权时约定抵押人在抵押期间不得转让抵押财产,那么抵押人不能转让抵押财产,但是该约定不得对抗善意受让人。由于抵押权人并不占有、控制抵押财产,对于抵押财产的状态和权属状况不可能随时知悉,因此本条对抵押人规定了在转让抵押财产时及时通知抵押权人的义务。抵押人如果在转让抵押财产时未及时通知抵押权人,虽然不影响抵押权的效力,但是如果因未及时通知造成抵押权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抵押权人虽然对该财产具有追及效力,但是在一些情况下抵押财产的转让有可能损害抵押权人的利益,例如,某甲将其日常生活所用的汽车抵押给某乙并进行了登记,后来又将该汽车转让给某丙用于营业用途,由于汽车用途的改变会加大汽车的损耗,汽车的价值也会相应降低,尽管汽车转让后某乙对该汽车仍享有抵押权,但是在其实现抵押权时,汽车的价值可能已经贬损到不能完全清偿其债权。在这种情况下本条规定,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转让可能损害抵押权的,可以请求抵押人将转让所得价款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准确理解本条,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抵押人有权转让抵押财产。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属于有权处分,不以抵押权人同意为生效条件。况且,即便属于无权处分,根据区分原则,转让合同不以出让人有处分权为必要,无权处分也不影响转让合同的效力。
第二,关于另有约定问题。如果抵押合同约定,抵押财产不能转让,或者转让须经抵押权人同意的,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此种约定在当事人之间有效,但此种约定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三,应当区分抵押权是否已经进行登记而予以区别对待。已经登记的抵押权原则上可以对抗买受人,即便买受人已经取得抵押财产所有权,抵押权人仍然可以根据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向受让人主张权利。反之,已设立但未经登记的动产抵押权,不能对抗善意买受人,买受人取得无权利负担的抵押财产所有权。至于抵押权人能否针对抵押人转让所得的价款行使优先权,涉及物上代位权是否包括价金这一问题。
三、关联新规
《民法典》406条关于抵押期间原则上可以不经抵押人同意转让抵押规定,在涉及房产问题时一直因缺乏配套细则,不能实际操作,这一局面已随着自然资源部2021年4月6日发布的《关于做好不动产抵押权登记工作的通知》成为过去。新规有关内容规定,为落实《民法典》对不动产抵押权的规定,明确记载抵押担保范围。当事人对一般抵押或者最高额抵押的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抵押权费用等抵押担保范围有明确约定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根据申请在不动产登记簿“担保范围”栏记载。保障抵押不动产依法转让。当事人申请办理不动产抵押权首次登记或抵押预告登记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根据申请在不动产登记簿“是否存在禁止或限制转让抵押不动产的约定” 栏记载转让抵押不动产的约定情况。有约定的填写“是”,抵押期间依法转让的,应当由受让人、抵押人(转让人)和抵押权人共同申请转移登记;没有约定的填写“否”,抵押期间依法转让的,应当由受让人、抵押人(转让人)共同申请转移登记。约定情况发生变化的,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根据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民法典》施行前已经办理抵押登记的不动产,抵押期间转让的,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予办理转移登记。
以上是我分享的内容,感谢您的聆听。
原标题:《我为群众办实事·法官微课堂|单一琦:抵押财产转让规则——对民法典第四百零六条的解读》
阅读原文